網主的話


2009年3月26日 - 新的熱帶氣旋分級制 (留言)
香港天文台台長林超英在今年3月18日的記者招待會中宣佈(連結),天文台今年開始會將「颱風」分為三級(請比較附表),以下是引述講稿中所記述的內容:

「為了讓市民對較強的颱風更加提高警覺,我們決定將目前的「颱風」分為三級,即「颱風」、「強颱風」、和「超強颱風」‥請大家注意 :不論那一級颱風正面襲港都需要發出十號風球,市民都需要採取全套禦防措施。」

究竟天文台基於什麼因素而作出這決定,並認為這樣分級的確可以提高市民對較強颱風的警覺性呢?會不會是傳媒的聲音呢?

去年小弟曾聽過一些傳媒比較說,美國和台灣也有把颱風(即中心風力每小時118公里以上的熱帶氣旋)分級,為什麼香港卻沒有這樣分呢?是不是香港比較落後?如今天文台終於把颱風進一步分級,是否值得讚許?

不過,天文台的分級方法卻是有別於其他國家的(請比較附表),我想其中一個考慮是,當熱帶氣旋影響香港時,大都因近岸影響而減弱了。過去二十年來,都很少時速超過 200 公里的颱風直接威脅本港,所以香港分級有別於其他地方,我覺得也有其合理性。不過,傳媒卻指出另一個可能發生的問題,就是「字面混亂」的問題,例如說:「一個強颱風威脅本港而只發出一號戒備信號」。市民會如何理解呢? 但我自己卻認為,似乎不見其他國家會有這些誤會,難道香港人語文能力特別差?還是香港人批判力特別高,力求完美呢?

在此,小弟其實並不是想帶出什麼結論,只是想帶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大家從更廣闊和更客觀的空間去思想和討論這個新制度。
2008年8月24日 -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發出機會 (留言)
近年打風都有人說本站竟然估發出幾多號波的機會如何如何, 然後我都會解釋說,這不是估的,是計的‥ 因為在沒有計算的方法以前,本站一向出報告講機會都不會直接說出數字, 而只會說機會是高,是低,或是中等‥ 因為如果用直覺和猜測,說數字實在是不切實際的!

到今次鸚鵡,有不少人談論本站報告的機率值, 其實小弟一直都想寫一份研究報告詳細解釋這數字是怎樣計的, 奈何沒有時間,就在這裡簡單解釋一下吧‥

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發出機率是利用統計方法來計算的, 並不是憑直角或猜想所空說出來的數字,有時, 最後公佈的機率數據可能會按實際情況略作調整,則會在報告中加以說明。

這個統計方法的概念源於 2005 年時, 一份香港天文台的科研報告論及熱帶氣旋在不同的位置時, 香港會有烈風的可能性,這報告一度在網上氣象界引起廣泛討論。

小弟利用這概念稍作轉化, 嘗試統計熱帶氣旋在不同位置時,香港天文台曾經發出什麼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接著,考慮到熱帶氣旋的路徑預佈,在 24, 48 及 72 小時會有不同的誤差範圍, 再把這範圍和位置結合,計算出 24, 48 及 72 小時發出不同熱帶氣旋警告的機會。

這個統計模式的資料庫是由 40 年代至 2004 年為止, 在這裡特別多謝世界熱帶氣旋網網主 tn 當年積極和小弟開發這個系統。 由於統計是根據過去資料,因此自天文台最近改變了熱帶氣旋警告制度以後, 相信這個機率的參考性就可能有所下降了。

總之,最後重新提醒大家,這個機率只是一個參考, 請不要以它作為你做任何決策的考慮因素, 大家應留意香港天文台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 並用自己的智慧,留意實際天氣情況,作出明智的決定。

2008年5月19日 - 為四川地震及緬甸風災禱告 (留言)

5月12日中國四川發生 8 級大地震, 國難當前,中國人民一呼百應,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作為基督徒的一份子,還記得要為到災情禱告守望呢。

亦不忘記緬甸的災民, 最近特意去某大報紙的國際版處找, 原來現正只剩下一小格的報導了, 但報導內容卻是叫人難過‥ 緬甸軍政府竟叫八萬災民擠迫在集中營中做苦工! 而且還喝令他們不得濫用救援物資, 每天僅得港元 $7.8 工錢,沒有食物。

中國人還好,算有愛心亦同心救援災民, 那緬甸呢?他們也是人啊!

天災,的確無情, 但人如何面對天災,又是大問題, 有時,人自私所帶來的災害比天災更深, 願人人都能反省和努力學習去愛‥

為祖國求平安禱告手冊
宣明會捐款
紅十字會捐款

2008年4月21日 - 拉利娜的第一擊? (留言)

剛過去的颱風浣熊,是罕見在四月襲港的熱帶氣旋。連繫拉利娜現象和在南海的路徑形態, 不其然聯想到 1999 年的利奧,亦自然心裡會問:今年會否好像 1999 年的風季一樣激烈和精彩呢?

說到早發出的熱帶氣旋警告,不明白傳媒何矣在報導時強調浣熊破紀碌地最早發熱帶氣旋警告, 但明明後來卻說只是戰後最早,還說明戰前有更早在四月初襲港的熱帶氣旋, 那麼這個報導是不是前後矛盾地誤導人呢? 看來大部份人都會自動濾掉戰前前後這個 keyword, 把浣熊看成是有史以來最早襲港的熱帶氣旋?

休息了接近半載,第一擊即具威脅的浣熊,自然多一點時間留意, 還為本站警告的首頁粉飾小修,再看一看有沒有什麼新的預報資源, 發現了 wind profile 和降雨機率,更加有數值預報颱風路徑集合! 真是使人精神為之一振。

回想一下,以民間颱風預測的角度來看預報方法,其實都不停變遷進化呢! 現在好像來到集合預報的年代了,講求集合多個預報來比較,
個人的主觀預測相對來講越來越少了 。 而在專業角度上,隨著數值預報的精進,機率化預報亦是一個新的趨勢。

預報浣熊當中最大的意外自然是它所帶來的暴雨。 數小時內有 200 毫米降雨會是多少十年一遇呢? 平時看雷達見所謂的眼牆雨帶,橫掃香港時卻是不外如是的幾陣大雨而矣, 今次竟然「堅過石堅」,實是預報上的失敗。 大概是忽視了風暴和西風槽合併,並且低空急流所帶來的影響力, 看大範圍形勢甚至有一點阻塞環流,這類型的颱暴雨好像並不多見, 可能只是自己少見多怪,因為以前沒有那麼多分析資料, 大概單純說螺旋雨帶帶來暴雨就算了, 沒法看到熱帶氣旋如何與其他天氣系統互動而產生更大的破壞力。

2008年1月5日 - 最新ENSO動態 (留言)
根據澳洲氣象局在 1 月發出的南方濤動報告表示,拉尼娜的狀態已在太平洋確立,且發展成熟。預料此狀態最少會在整個 2008 年春季維持。看來今年的風季初期很大機會會受到拉尼娜的影響,也計有較多的熱帶氣旋會影響南中國海。目前的南方濤動指數與 2006 春天時的程度相若,意味這次拉尼娜的強度可能和 2006 那一次差不多,看看那一年熱帶氣旋影響本港的數目有 7 個,沒有八號風球,但就有經典的派比安。綜觀而言,今年的風季也是值得特別留意的。
2007年10月8日 - 海燕與楊柳 (留言)

差點兒就遺漏了兩個熱帶氣旋,它們真是出現得神不知鬼不覺,在遠遠的西北太平洋上,當羅莎這個超級颱風萬眾矚目之際,它們就俏俏的來,俏俏的去‥‥

國際編號0716 - 海燕

生成時間是10月6日早上,生成位置是28N,172E附近,壽命18小時,最大強度是熱帶風暴 (35 KTS)。

國際編號0717 - 楊柳

生成時間是10月6日下午,生成位置是33N,156E附近,壽命18小時,最大強度是熱帶風暴 (35 KTS)。

兩個熱帶氣旋均被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評為熱帶擾動級別,但日本,香港,台灣等均定性為熱帶氣旋。兩股熱帶氣旋都相當細小,且在一天內轉化為溫帶氣旋。

2007年8月11日 - 帕布「回馬槍」忽然八號 (留言)
帕布路徑曲折離奇,一個「回馬槍」使得天文台8小時內先後發出 一號、三號及八號風球,實屬極為罕有的情況。「忽然」八號,打工仔齊齊下班,巴士地鐵大排長龍,水洩不通,實在因為天文台 發出警告信號的時間不當嗎?

民眾普遍都認為八號風球是發得不錯,問題在於發出的時間敏感和太快,從而導致混亂。作為打工仔的我,當然也喜歡一個八號帶來的額外假期;但如果以科學精神理據為本而論,我就覺得今次發出八號風球是不達標準的,從風力而言,僅離島地區間中吹烈風,市區強風的讀數也難找到一個,這麼說,其實三號風球已經足夠了。

今次帕布我大的問題是,帕布真的重新增強為熱帶風暴嗎?

倒不知到香港天文台有沒有什麼秘密數據測得帕布中心附近有烈風風力,但我就是見到當帕布中心在本港西北部登陸時,該區附近並 沒有錄得持續的烈風風力,我很需要強調「持續」這一點,偶爾有 些離岸及高地站錄得一些烈風就定性帕布為熱帶風暴的話,實在是 太過倉猝,如果是這樣的話,恐怕日後有很多在兩級邊緣增強減弱 的熱帶氣旋,不停地要被升格和降格。

帕布直趨本港,它是熱帶低氣壓還是熱帶風暴成為是否需要發出八 號風球的決定性因數。可以說,天文台為保障市民安全而保險一點,只要有一點點烈風就應該升了,以防風暴直趨時造成突然的風力急升,會十分危險,這個情況其實也見於帕布第一次橫過香港以南時,全港風力兩小時內的急升與驟降(其中長洲和橫欄島有烈風或暴風)。如果真是基於這點而個別升格,我覺得可以接受,畢竟天文台是向人負責的機構,所以作決定除了基於科學,也應考慮人的因素。

這樣看來,天文台今次升格和出八號,是賭運氣的,很不幸地,天文台輸了這一局。八號出了,境內沒有多少站錄得烈風,甚至強風。最清楚的是看本站的風力指數,一直都只徘徊在強勁水平的下限,真是說三號風球也很勉強。

所以,我覺得今次交通大混亂,很大因素是帕布路徑怪,時間尷尬。帕布長期在十分接近香港的水域兜兜轉轉,強度又介乎熱帶低氣壓與熱帶風暴間上落,兩個敏感因素,加上敏感的上班中段時間,天文台只能與上天鬥一場又一場的賭博。可能就今次個別事件上說,是人掌握了很多所謂的資訊,卻做成決策錯誤,天氣的莫測,實超過人所能想像,上帝的創造是奇妙深奧的,人又如何能測透呢?

帕布在香港150公里距離內反覆兜了兩圈才在中山登陸

2007年5月19日 - 雷暴陣風有增加趨勢? (留言)

5月18日一場雷雨的陣風又導致有貨櫃倒塌而引致有人受傷 (相關新聞),記得兩年前的一場暴雨也有類似事件,在葵涌錄得每小時135公里的陣風,這是自1985年該區有風速數據以來,非熱帶氣旋情況下所錄得的最高陣風紀錄 (相關報導)。發覺有類似的意外,都像是近年的事。究竟香港雷暴引起的陣風是不是有增加和比以往強的趨勢呢?

根據香港天文台一份研究香港暴雨長期趨勢的科研報告 (Regional Rainfall Characteristics of Hong Kong Over the Past 50 Years),本港過去五十年的雨量的確是有增加的趨勢,其中又以市區特別明顯。有理由相信是和香港市區的發展,熱島效應加劇有關。而根據香港天文台雷暴日數統計,本港雷暴的次數亦同樣有上升的趨勢。

根據所提及的科研報告,熱島效應加劇暴雨和雷暴可能有以下原因:

  • 冷氣機排放熱力,高密度建築使熱力不易散卻,近地面氣溫上升。市區與附近環境的溫差,還有地面與高空溫差,加強了局部地區性大氣不穩定度,使對流加劇。
  • 市區空氣污染嚴重,空氣中懸浮粒子的增加可成為水氣凝結核,使雨雲形成。
  • 人造的地表增加摩擦力使低層輻合加強(估計高密度大樓亦增加了風洞效應)亦使陣風加劇。

雷暴陣風的成因,是由於水滴下衝時拖曳氣流,強烈的下沉氣流到達地面後向四方八面輻散,形成大風。雷暴陣風的時速可以超過每小時 100 公里甚至達颶風程度,相當於十號風球。

雷暴陣風時間短促但強勁,破壞力不比熱帶氣旋弱,實在不容忽視。香港天文台現在已有在雷暴發生時警戒市民陣風可能發生的情況,而市民亦應該在暴雨的日子對這種陣風提高警覺!

2007年2月16日 - 檢討發波制 (留言)

首先在這裡恭祝大家新年進步,願新一年風調雨順。

來自立法會今年二月二十六日的一份會議文件中,見到香港天文台就派比安事件而檢討熱帶氣旋警告系統的事宜,似乎已經得出一定的結論。文件指出,香港天文台將會修訂目前熱帶氣旋警告之定義,把原先以維港風力作發警指標,擴闊範圍至近海平面的八個自動氣象站風力讀數為發警指標。其中,這八個打鼓嶺、濕地公園、沙田、啟德、西貢、青衣、赤立角及長洲等。

根據研究統計,修訂後的警告機制,香港平均會年將多0.5日發出八號風球。而2006年的派比安亦有需要發出八號風球。

小弟認為作出修訂是必需實行的事,而這也是眾多風迷早早提出的建議吧。至於揀選這八個氣象站是否合理,小弟也難以置評,大致可以相信天文台的研究結果,而且看風季實戰下的效果如何吧。

--2009年--

新的熱帶氣旋分級制

--2008年--

熱帶氣旋警告發出機會
為四川及緬甸災情禱告
拉利娜的第一擊?
最新 ENSO 動態

--2007年--

海燕與楊柳
帕布「回馬槍」忽然八號
雷暴陣風有增加趨勢?
檢討發波制

舊的 Blog